Jadesunロゴ
02-2331-1097

月曜日から金曜日の午前8時30分から午後5時30分

参加しませんか お問い合わせ

製品お問い合わせリスト

製品のお問い合わせリストを送信後、関連するビジネスユニットからできるだけ早くご連絡いたします

製品のお問い合わせリストを送信する

製品情報

地下水常見 30 問:口感、顏色、味道、沉澱(超實用懶人包)

製品情報

地下水常見 30 問:口感、顏色、味道、沉澱(超實用懶人包)

技術的な説明

地下水常見 30 問:口感、顏色、味道、沉澱(超實用懶人包)

想快速判斷你家的地下水到底怎麼了?下面先給你一張「症狀→可能原因→怎麼驗→怎麼處理」的速查表;再往下是 30 個最常見問題的白話解答。整篇都圍繞關鍵字「地下水」,讓你一次搞懂口感、顏色、味道與沉澱的眉角。

症狀(點擊看概念) 可能原因 居家快速檢查 潛在風險 常見處理方式
澀口/苦味 TDS 偏高、礦物鹽過多 TDS 筆量測 > 500 mg/L 口感差、結垢 Reverse osmosis(RO)、混床拋棄式、原水稀釋
鹹味 鹽化入侵、氯化鈉 嘗味+導電度偏高 高鈉攝取 RO、源頭改位、抗滲井封
鐵鏽味/金屬味 二價鐵、鐵細菌 靜置變黃褐+鐵鏽味 管路染色、結垢 充氣氧化+砂濾、oxidation 媒體、activated carbon
澀乾/刺喉 pH 偏低(酸性) pH 試紙 < 6.5 腐蝕管線 中和濾料(方解石)、補助加藥
滑膩感 軟水(鈣鎂去除) 肥皂易起泡 なし Ion exchange 軟水器
黃褐色水 鐵、單寧 靜置後有黃褐沉澱 染色、口感差 充氣氧化+砂濾、activated carbon
黑色/灰黑水 玻璃杯壁黑色掛痕 管件染黑 催化氧化濾料+過濾
藍綠色污漬 銅管被腐蝕 洗臉盆出現藍綠痕 重金屬暴露 調 pH、中和濾料
白濁/牛奶水 溶氣(微氣泡) 靜置由下而上變清 なし 放流、設置氣體釋放器
臭雞蛋味 硫化氫、厭氧井段 開水更濃、加熱更明顯 腐蝕、味道差 充氣/曝氣、氧化濾、activated carbon、加氯
土腥/霉味 Geosmin、2-MIB 冷熱皆有 味道不佳 粉體活性碳(PAC)投加、臭氧
氯味太重 消毒餘氯過高 試劑測餘氯高 口感差 後段活性碳拋棄式
油膜/彩虹紋 油汙、地表入滲 表面彩虹紋不易散 化學暴露 源頭隔離、活性碳+顆粒過濾
砂土沉澱 井中含砂、濁度高 靜置有砂層 管件磨損 前置濾殼、砂濾、改善井構
白色結晶沉積 碳酸鈣結垢 熱水器易結垢 能效下降 軟水、酸洗保養
紅褐絮狀物 鐵細菌生長 濾網黏滑紅褐膠狀 霉味、堵塞 井道消毒、UV disinfection、加氯

口感(Taste)篇

Q1. 地下水為什麼喝起來「澀」或「苦」?
多半是 TDS(總溶解固體)偏高或礦物鹽比例失衡。用 TDS 筆測一下,超過 500 mg/L 就容易澀。處理上可考慮 RO 或源頭混水降低濃度。

Q2. 地下水有鹹味,是不是不能喝?
可能是鹽化入侵(靠海、過度抽取)。先驗導電度與氯化物;若長期偏高,建議 RO,並評估井位與封井改善。

Q3. 喝起來有金屬味,怎麼辦?
常見是二價鐵或鐵細菌。把水靜置 30 分鐘看是否轉黃褐並有沉澱。用充氣氧化+砂濾或催化氧化濾料處理,口感會改善。

Q4. 為什麼水喝起來刺喉?
pH 偏酸(<6.5)會有刺喉感且腐蝕管線。用 pH 試紙測,必要時加入中和濾料(方解石、白雲石)。

Q5. 地下水很「滑」,是壞事嗎?
多半是鈣鎂被交換成鈉離子(軟水),肥皂好起泡、手感滑,屬正常現象。但若有鈉攝取顧慮,可在飲用端加 RO。

Q6. 水有點甜甜的?
礦化度低或含少量二氧化碳、矽酸鹽帶出的清甜感。先確認微生物安全,再視口感需求決定是否處理。

Q7. 冷水正常、熱水特別難喝?
加熱會放大 TDS、硫化氫、餘氯等味道。先檢查熱水器結垢與內膽,搭配活性碳或軟水降低影響。

Q8. 同一口井早上好喝、晚上變澀?
抽水量與含水層混合比例變化導致。可分時段監測 TDS/pH,必要時改變取水深度或調整抽水策略。


顏色(Color)篇

Q9. 地下水一打開是黃褐色,放久會沉澱?
典型含鐵水。鐵在空氣中氧化形成沉澱。用充氣曝氣+砂濾/催化氧化濾料即可改善。

Q10. 水是黑灰色、杯壁留黑痕?
多半是錳。和鐵類似,用催化氧化濾料(如二氧化錳塗覆介質)+過濾即可。

Q11. 為何白白霧霧像牛奶水?
通常是微氣泡。靜置由下而上變清就無害。可在系統加自動排氣或減壓。

Q12. 偶爾出現藍綠色污漬?
銅管被酸性水腐蝕。調整 pH 至中性略鹼,或在源頭加中和濾料。

Q13. 透明但看起來「亮晶晶」有細微懸浮?
膠體性鐵/錳或矽藻土。可先加助凝(PAC)再過濾,或選用超濾(UF)。

Q14. 洗衣服發黃、浴缸常染色?
含鐵/單寧偏高的地下水常見。前段氧化過濾+活性碳,衣物問題就大幅改善。

Q15. 只有第一段水出現顏色,之後正常?
管內滯留水氧化沉積物。定期沖洗、把第一段水放掉,並檢查濾材是否需反洗或更換。

Q16. 透明的地下水,乾了卻留白劃痕?
那是碳酸鈣結垢。軟水機或加藥防垢能有效抑制,熱端設備要定期除垢。


味道(Odor)篇

Q17. 臭雞蛋味從哪來?
硫化氫或厭氧井段。開水或加熱時更明顯。曝氣/充氣氧化+活性碳或加氯能去除。

Q18. 有土腥/霉味,一年四季都在?
多半是 Geosmin 或 2-MIB。用粉體活性碳(PAC)或臭氧/活性碳組合效果佳。

Q19. 地下水有藥水味或塑膠味?
可能是新管材釋放物或有機污染。先空沖幾天,若仍在,建議 GC 檢測並加強活性碳拋棄式。

Q20. 有強烈氯味怎麼辦?
消毒餘氯過高。調低投藥或在末端加活性碳濾心。

Q21. 魚腥味/池水味?
藻類代謝物或井內生長膜。檢查井道、做一次性強力消毒(shock chlorination),再以 UV 維持。

Q22. 金屬味但沒變色?
微量金屬離子(銅、鋅)或低 pH。驗 pH 與金屬後決定用中和或專用濾材。

Q23. 味道忽強忽弱,怎麼追?
做「事件日誌」:記錄時間、用水量、氣候、TDS/pH/餘氯。找出與抽水週期或降雨的關聯,再調整處理。


沉澱(Sediment)篇

Q24. 杯底有砂、泥?
井中含砂、濁度高。加前置大流量濾殼(5–20 μm)+砂濾,並檢查濾料反洗是否到位。

Q25. 紅褐色膠狀絮體是什麼?
鐵細菌。會黏滑、堵塞。建議井道消毒+加氯/UV,並提升前處理反洗頻率。

Q26. 白色粉末狀沉積?
碳酸鈣(結垢剝落)。軟水或控制 LSI 指數,熱水設備定保。

Q27. 沉澱時而有、時而無?
可能與抽水深度或降雨有關。嘗試調泵深度、加自動排砂裝置,暴雨後加強過濾與反洗。

Q28. 沉澱伴隨油膜?
地表污染跡象。建議立即停用該井,採樣檢測,後端用活性碳+顆粒過濾,源頭需整治。

Q29. 濾心一下就堵?
原水負荷太高或濾心孔徑太細。前段加砂濾/多介質濾,或改為可反洗系統。

Q30. 濾罐常「吐黑水」?
錳介質或活性碳反洗不完全。檢查反洗流量/時間、調整週期並定期更換濾材。


實用小技巧(讓地下水更穩定)
  • 先量後治:最基本先驗 TDS、pH、鐵、錳、硬度、硫化氫、餘氯、濁度、色度。數據能省下很多走冤枉路的錢。
  • 做分點取樣:井口、前置、末端各取一瓶,找出味道/顏色到底在哪一段變化。
  • 寫「用水日誌」:把「時間、天氣、抽水量、數據、感官」記下來,通常一兩週就能看出規律。
  • 設備保養:反洗/再生/更換濾材要按表操課;熱水器、管線定期除垢,口感會大不同。
  • 安全第一:若有化學污染疑慮(油汙、溶劑、農藥味),請暫停飲用並送第三方實驗室檢驗。

 

関連製品